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草书的起源
- 2、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
- 3、草书的起源与发展
- 4、草书书法的起源是?
- 5、草书起源于什么时候
草书的起源
草书起源于汉初,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生的,草书存字之梗概,损隶之规矩,纵任奔逸,赴速急流,因草创之意,谓之草书,汉代以来,草书大致可分为三类,早期草书、章草、今草,早期草书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,称为隶草,实际夹杂了篆草的形体,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产生出来的书体, 属于草书由胚芽走向成熟的一种书体,今草是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,完成了隶书向楷、行体发展、形体上的变化,进一步减省了章草的点划,成为更加简便自由的形体,今草笔画连绵回绕,文字之间有连缀,书写简约方便。
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
草书成于汉代,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
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,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。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。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,其又分大草(也称狂草)和小草,在狂乱中觉得优美。
从草书的发展来看: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、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。
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,一般称为隶草,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。
初期的草书,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,是一种草率的写法。称为“章草”。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,波挑鲜明,笔画钩连呈“波”形,字字独立,字形遍方,笔带横势 。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,后至元朝方复兴,蜕变于明朝。
汉末,章草进一步“草化”,脱去隶书笔画行迹,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,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,称为“今草”。今草,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,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。到了唐代,今草写的更加放纵,笔势连绵环绕,字形奇 变百出,称为“狂草”,亦名大草。
扩展资料
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,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,其特点是结构简省、笔画连绵。形成于汉代,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有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之分。
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,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《急就章》的松江本。今草不拘章法,笔势流畅,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《初月》、《得示》等帖。
狂草出现于唐代,以张旭、怀素为代表,笔势狂放不羁,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,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、今草、狂草的书法作品。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《肚痛》等帖和怀素《自叙帖》,都是现存的珍品。
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。因此,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。
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。许慎《说文解字叙》说:“汉兴而有草书”,当是指章草。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。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,致有大(狂)草、小草之分。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,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。
时至今日,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,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、相交融,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草书
草书的起源与发展
; 草书起源于汉代,是在隶书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。早期的草书夹杂了一些篆书的形体,被称为隶草。初期的草书是草书和汉隶相融合的雅化草体,并且在汉末完全脱去了隶书的笔迹。而今草注重艺术性,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。
草书的起源和发展
草书起源于汉代,是在隶书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。相传是在人们应急记录文书稿件、他人谈话的过程中,为了提高书写的效率,就开始不断简化隶书的笔画和结构,经过漫长的约定成俗的历程才逐渐形成草书。
在篆书向隶书演变的时期,其实民间流行的草字数量也在增多,同时写法也在不断的被完善。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,才产生了有法度的草书,也就是章草,并且草书发展到现在又有了今草。
早期的草书夹杂了一些篆书的形体,一般称之为隶草。初期的草书打破了隶书规整严谨的写法,是草书和汉隶相融合的雅化草体,并且在汉末时期草书进一步操化,完全脱去了隶书的笔迹。而目前的今草注重的是艺术性,其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。
草书书法的起源是?
草书,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、结构省简的字体。草之本意,在古时含有草率、急就、草创、草稿,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。草书又有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之分。
章草,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《急就章》,因名“章草”。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,因而得名。唐张怀瓘说:“章草即隶书之捷。”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。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,盛行两汉魏晋,唐始衰落,元明复兴,入清沉寂,清末又再中兴起来。汉朝,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,崔瑷也以章草称著,时人并称“崔杜”。张芝章草学杜、崔,又有出蓝之誉。三国时,皇象章草冠绝一时,钟繇也擅精此体。西晋,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,和卫瓘并称“一台二妙”。东晋,羲献父子、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。唐宋时,书家辈出,但工章草者绝少,章草之法若存若亡。元朝,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。明朝,以“三宋”称著,其中宋克独善章草。清末,章草复兴,涌现出了沈曾植、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。
传世的著名章草碑帖有:史游的《急就章》、索靖的《月仪帖》、《出师颂》、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皇象的《急就章》
草书起源于什么时候
形成于汉代。
草书草书的起源,有广狭二义。广义草书的起源的,不论年代,凡写草书的起源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。狭义的,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,形成于汉代,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
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,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。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。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,其又分大草(也称狂草)和小草,在狂乱中觉得优美。
扩展资料草书的起源:
一、草书的特点:
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、怀素为代表的狂草,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。狂草亦称大草,笔意奔放,体势连绵,如唐朝张旭《千字文断碑》、《古诗四首》,怀素僧《自叙帖》等等。
张旭史称“草圣”,孙过庭《书谱》字字区别,不相连接,而笔意活泼、秀媚。“大草”与“小草”相对称,大草纯用草法,难以辨认,张旭、怀素善此,其字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。
清朝冯班《钝印书要》谈学草书法云:小草学献之、大草学羲之,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。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,字迹清瘦见形,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。
张旭字形变化繁多,常一笔数字,隔行之间气势不断,不易辨认,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,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中提到张旭草书以“喜怒窘穷,忧悲愉佚,怨恨、思慕、酣醉、无聊、不平,而有动于心,必于草书挥毫发之”,故学张旭难。
二、人物作品:
1、张旭唐 《肚痛帖》
2、张旭唐 《古诗四帖》
3、怀素唐 《自叙帖》
4、孙过庭唐 《书谱》
5、黄庭坚宋 《李白忆旧游诗卷》
6、米芾宋 《论草书帖》
7、赵佶 宋 《草书千字文》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草书